顯示具有 生物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顯示具有 生物科技 標籤的文章。 顯示所有文章

2008年6月2日 星期一

生命的起源

最近有時幫忙餵奶時,看著寶寶的臉神舉動,以及時而伸展、時而彎曲的肢體動作,每個寶寶在出生後,就是如此不同,卻又有更多的相同之處。 

不免又讓我開始想起國中時期萌發的思考,究竟我們生命從何而來?為什麼會有我這個精神個體的意識呢?我這個意識在死亡後將何去何從?還會存在嗎? 

喜歡探討人類意識精神與科技關係的 Steve Talbott 也剛好在 2008/05/22 的 NetFuture 發表了新的一篇文章,動人心弦的胚胎形式一文。

給與、接受。 當胚胎成形的過程中,胎兒四肢的生成過程是很有趣的發現,當手臂從肩牓長出來時,手掌會先向外伸展、探索,變成稍微向下抓取的動作,兩隻手臂的動作就像在擁抱一樣。 

在接下來的發展,手臂持續成長延伸後,會變成手掌心向上的姿勢,那就像是在給與、接受什麼物品的動作般充滿靈性。擁抱、給與、接收,這是相當吸引目光的一連串動作,就好像我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般,但實際上這是相當不同的,這些動作是手臂在發展過程中的動作,因為此時手臂連關節肌肉組織都尚未形成。

這是胚胎在成長的動作。 這些胚胎的成長動作在 Van der Wal 博士看來,是在預先練習將來的肢體使用動作。在另一位胚胎學者 Eric Blechschmidt 眼中,認為這些胚胎生長的動作正是胚胎預先仔細記錄的位置與姿勢而成的。

這些生長過程正是生命形成的展示。胚胎雙腳的姿勢則是推開的動作,有伸展、延長的動作,踢腿的動作則是為之後坐立、站立、甚至是走路的動作做預先練習。胸腔隔膜與氣管則是在胚胎形成時就有了呼吸的預先練習動作。嘴巴則是吸允、咬合的預演動作。

成熟的胚胎軀體借由類似以上各部位的生長步驟完成。當血液形成時,心臟還沒成形,相反的是血液一次次的流動推動著心臟的成形。心臟本身的螺旋狀纖維,則是幫助血液在冷凝狀態下導引血液像漩渦般的流動著。血液與心臟的相互關係從成型到基本的結構也都是息息相關的。
  
也就是說,生命是借由發展為成形的姿勢才存在於世上,每個生命的相異處就在於各自保有的姿勢。如果我們想要對成形的生命有更多的瞭解,則 必須要先對產生生命體的生長姿勢型態、語言先有所瞭解。 

生物的生命體是如此奧妙,則不是現在被尊為新神學的科技所能忽視,且看現在電子業對於生物科技的發展關連。我們可以看看電子工程專輯這篇探討電子與生技業的關係的文章。目前為止,電子業與生物科技業的結合關係,仍是以電腦的強大運算能力跟儲存媒介作為工具為生物科技進行研究、實驗數據等資料。比如基因祖譜的解密、證實了基因的遺傳、並儲存在 DNA 分子中,這是採用了 Lab on Chip 的概念,將對基因排序的演算法放到單晶片中,以加速基因排序得到的重大突破。

接下來電子業在生物科技中的重要應用,則是在借由對蛋白質的實驗尋找新的醫藥應用的可能性。 然而相反的,如果我們要讓電子、生技更"平等"的結合在一起,而不只是將電腦、晶片作 為工具的單方面結合,則我們可以看到生物體的神經系統,可以被當作數位系統的模擬楷模,也就是目前嘗試模擬神經系統的數位電路,都存在許多缺陷,離生物神經系統仍有一大段,特別是在錯誤控制這方面電子業仍有許多需要改進的。

另外電子業可以向生技業取經的是,細胞組成過程在經過反向工程的突破後,可望高度精巧的奈米級分子運算機器。如此我們可以發現到,電子與生技業的結合面已經進入雙向的緊密結合,而不再只是讓電子業成為另一個在生技業應用的工具而已。

相關文章: 

2008年4月26日 星期六

Honda 走路輔助器

記得昨天才在看日經新聞中文版看過這個新產品,原本在連結過去之前是以為類似拐杖之類的產品,沒想到是連結到身體的貼身式助走器。癮科技動作也蠻快的,今天就刊出貼身助走器產品的介紹

像這類產品如果只是輔助功能的話,對於已經無行走能力的人幫助比較不大,應該是針對有行動能力,但是在膝蓋、臀髖骨關節退化的人則是有極大的助益。

產品設計的概念取自本田設計的 ASIMO 自動機器人ASIMO 機器人也將在五月十三日在
底特律跟赫赫有名的大提琴演奏家馬友友合作
,指揮管絃樂團的演奏

類似設計還有 Sony 的QRIO 自走雙腳機械人,這兩種機器人現在都能做出走、跳、跑等擬人基本運動,時速約在二到三公里之間。大家比較熟悉的器狗 AIBO 則是更早期開發的機械產品。

機器人的眼睛視力方面,也是像先前英國植眼手術的攝影機感測技術,用來展現機械人與人類互動的感測能力。

但是產品現在還在有效性實驗階段,電力限制上是時速四點五公里的速度,可以達到連續工作兩小時的使用時間。

相關文章:

骨質、軟骨相關營養

2008年4月23日 星期三

英國植眼計劃為盲人帶來希望

英國 Moorfields 眼科醫院執行全球首例的植眼
外科手術,手術中植入的生物眼可望為盲人帶
來恢復視力的希望。

首創的生物眼是包在兩片玻璃中的視訊攝影機
、訊號發射器。生物眼連接到一個人造視網膜
,視網膜可以將光學訊號傳送到大腦神經中,
這個生物眼已經可以讓盲人分辨基本的視覺效
果,包括移動的物件、光、暗等影像。

該手術適用的病患包括因為年老而逐漸失去視
力的老年黃斑病變色素性視網膜炎

計劃中採用的百眼巨人眼球 Argus II,使用攝
影機將外界影像記錄後,透過無線網路傳送到
植入在視網膜後的接受器,植入的接受器再透
過視覺神經將訊號轉變成大腦可辨識的黑白影
像。

眼科及生物醫學工程教授 Mark Humayun 指
出,這項技術的困難度,在於必須製造出耗電
量極低、體積夠小的攝影鏡頭,並且必須能夠
配合眼求移動來轉動鏡頭。Mark 並預測在四
、五年之內,將能夠開發出使盲人恢復跟正常
人同等視覺能力的生物眼球!

參考:

2008/04/23
戴上有攝眼鏡,可望重見光明

2008/04/21
Surgeons give hope to blind with successful
'bionic eye' operations


Bionic eye 'blindness cure hope'

2007/02/23
仿生眼令六盲人復明

2003/12/31
現代感應技術:盲人將重見光明,失聰者不再
回音無術